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中村藤吉香港店茶道體驗

中村藤吉在港開業,震驚了全港七百萬人。自己雖未能在開店初期嚐到日本滋味,但五月份的茶道課的名額卻被我搶到,比起早已成千上萬港人吃過的中村藤吉,能上茶道課的港人明顯較少,所以這次還是我成功了(欣宜調)。



門頂是仿磚瓦的設計,不過真的有膠的感覺。



一入門口就見到員工忙個不停,辛苦了。



新店開業當然要參觀一下,簡約的裝修,落地大玻璃,夠光猛。地方雖大,食客之間的空間倒是不多,新張期內難免更嘈吵…其實香港人在劣根性方面跟中國人是同根生的,明明有好好的英國紳士氣派不學,卻要回歸祖國的懷抱~



既然中村藤吉是賣茶味甜品的地方,當然也有茶包出售。若在辨公室裡看到有人用這茶包,你就知誰是真中產了。



雪櫃裡則有糖果朱古力和茶粉,也有些茶葉,不知道甚麼原因會分開放。



上課時間到了,脫鞋坐上塌塌米去。教授茶道知識的是日本來的橫川老師,當然同場也有翻譯,畢竟不是每個人也懂日文,不提供翻譯鐵定會給人罵。同時開了電話的錄音,但後面的食客實在太吵,都聽不太清楚,可能下面寫的東西都有錯漏,先行自首。



首先講解一下面前的一套用具,最大的自然是茶碗,像勺子的當然是茶杓,像掃帚的叫茶筅,而紅色那一個是裝茶粉的東西,形狀如棗所以日文也是なつめ,但中文沒有相應的譯名,姑且也叫棗好了。右下角的是兔子形的小點心,相當可愛。



泡茶前,首先了解一下抹茶的由來。原來採摘茶葉前約三十日,要先搭棚架,加上遮光物料,三十日後才能採摘,因為光照強度、溫度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茶葉的質素。採摘後的茶枝經過蒸菁、揉捻、乾燥等工序,就成為荒茶,是最原始的原料。然後從荒茶中取走茶莖、枯葉等,就是碾茶。



最後將碾茶磨至細碎呈粉末狀才算大功告成,以前的人是用石磨,但要是現在也維持人手磨,每日不停的磨恐怕也做不出足夠的量來做供奉霸氣的港人。




現代當然是機械化的年代,用研磨機磨制才能大量生產,這部機剛好到港,連電制也未插好,無法觀看磨制過程。



原來抹茶還有分薄茶和濃茶,圖片上看到薄茶的色澤明顯比濃茶淺,薄茶呈水狀而濃茶則像是漿糊般黏稠。濃茶確實是用更多的抹茶粉去做,另外通常也會用較高品質的茶粉。薄茶是一人一碗而濃茶則是所有人共用。



茶粉的份量也講究,先加一勺有山高的份量再加一勺約莫是前者一半的份量,大約是2g。

最佳水溫是約80度,不過老師說香港的熱水壺不能保持在80度,過熱的水會令茶味改變。同時由於日本的水是軟水而香港的是硬水,故此就算材料完全一樣,跟在日本喝到的味道也會有分別,情形大概就像山泉水比水喉水更清甜吧?



由於茶粉極難溶於水,所以加水後要用茶筅把茶粉攪拌混合,這個步驟老師當然會親自示範。


上堂喇~
Posted by 食欲都市 on 2015年5月16日


這個工序除了混和茶粉和水外,最主要是將空氣打進去茶裡,故此要把氣泡打得夠細,出來的茶品會更細膩柔滑。其實就跟打蛋白做蛋糕的形式類似,所以多做甜點的人明顯較純熟。

因為茶帶苦甘,所以會有小點心用來配茶,就是那可愛的小兔,同樣是抹茶口味,好像沒有發售,眼前的也是由日本帶過來的。



喝茶也有指定的手勢,要先用右手拿起茶碗,左手托著茶碗,再用右手向順時針方向轉兩次,最後雙手拿起享用,儀式(?)大致完成。

茶喝完還有功夫要做,剛才是順時針轉了兩下,現在則要逆時針轉兩下,不過在轉之前,要先用右手抹一下嘴唇與茶碗的接觸位,作用是清潔茶碗。抹完茶碗後,記得擦乾右手。

最後是廣告時間,老師展示了一套中村藤吉出的茶具,裡面當然印有其商標,商標是最值錢的﹗



老師同時也展示了自己的茶具,同樣都是簡約的設計,不過我相信香港人真的要買茶具,肯定是買有中村藤吉商標的,名氣啊。



課堂結束了,最後當然要感謝老師的教導。日本的正座應該大家都有在電視上見到,坐直,兩手手掌要呈三角形,手放前方然後躹躬,說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,禮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